浅析艺术美的相通性体现
——以19世纪的工业设计和印象派绘画为例
王禹博
(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摘 要 :工业设计和印象派绘画,体现了不同的艺术美。19 世纪的工业设计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大批量生产和流水线作业决定了设计及其产品不再是上层社会和豪门贵族才能享有的成果,在这之中,彼得·贝伦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设计的产品满足了大批量生产这个重要前提,同时,也为在设计中如何让普通大众享有设计成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此同时,印象派绘画的创始人之一克劳德·莫奈以不同于以往的用笔技法和独特的色彩感觉为印象派绘画的创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并确定了其特殊的艺术风格。虽然二者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是在艺术美的表达上却有着相通性,这种相通性使得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丰富着人类艺术史。认识到两种艺术形式的相通之处和关联所在,才能更好的学习和认知它们。
关键词:工业设计;印象派绘画;19 世纪;设计与绘画
贝伦斯和莫奈分属于不同的专业领域,贝伦斯作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先行人物,为现代建筑设计、现代工业设计奠定了正确的基调;而莫奈对于印象派绘画的积极探索也给专业绘画领域提供了新的绘画风格和欣赏样本,二者虽然有着不同的研究领域和不同的专业侧重,但是,在对于艺术美的探索上,他们有着同样的艺术追求和目的。
一 、 彼得 · 贝伦斯与克劳德 · 莫奈
1. 工业设计的先驱 — 彼得 · 贝伦斯
1868 年,彼得·贝伦斯(图 1)出生于德国汉堡。贝伦斯最初只是一名画家,他早年曾经积极参与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运动[1] 。1896 年,贝伦斯与雷曼施密特一起参加了一个名为“联合车间”的设计协会。贝伦斯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当中不断加深了对设计的理解和感悟,并逐渐形成了对设计发展独有的思想,他认为,把设计与工业化生产密切结合是以后发展的前进方向。
图 1 彼得·贝伦斯
20 世纪的平面设计是革新的时期,而此时技术的成熟使得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成为了主流,贝伦斯的设计实践推动了流水线作业的形成,以至于后来在现代主义设计当中着重表现的功能至上的理念,形式上提倡几何造型和中性色彩[2] ,在贝伦斯的设计当中都有所表达和体现。其实早在1904 年,贝伦斯就参加过德国工业同盟的组织工作。1907 年,贝伦斯在穆特修斯的支持下成立了呼吁美术界、工艺圈的人士们为了“工业产品的优质化”这个目标而努力的德意志制造联盟。
贝伦斯于 1907 年被著名电器制造公司通用电气(AEG)聘请担任建筑师。1909 到 1912 年期间,由贝伦斯设计的透平机车间被誉为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筑[3] (图 2)。
图 2 透平机车间
2. 印象派的始祖 — 克劳德 · 莫奈
1840 年 11 月 14 日,克劳德·莫奈(图 3)出生于法国巴黎,后跟随著名风景画家布丹学习绘画,正是因为有了布丹的启迪,莫奈才开始大胆的使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莫奈在视觉观察方面无疑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天才[4] ,莫奈对于光线的感觉,对于颜色的驾驭,对于冷暖的理解使得莫奈在刚开始接触绘画时就表现出了与常人不同的特点,他 15 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木炭漫画画家。他绘画的特点是运用光和影来塑造和体现画面感,这种以光和影来表现画面感的创作手法是一种创新,也是绘画技法领域里的一种贡献。
图 3 克劳德·莫奈
1870 年,普法战争开始,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只有泰晤士河和钟楼之类的伦敦标志性建筑物。1873 至1878 年间,是他创作的盛产阶段。通过他的作品,可以发现,他能以娴熟的笔触和技法去描绘景物,并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与他之前的求学经历是分不开的。继《日出·印象》之后,莫奈相继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比如:《池塘·睡莲》、《干草堆》(图 4)等等。1926年,莫奈因疾病死于吉维尼的家中,终年 86 岁。
图 4 《干草堆》
莫奈一共留下了五百多件素描作品和两千多幅油画作品,这是他自主对于光影和色彩的独到见解的表达,也是强大创作力的体现。
二 、19世纪的工业设计与印象派绘画的相通性
彼得·贝伦斯和克劳德·莫奈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根本层面上都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与探索,都是艺术美的一种表达。其相通性具体体现在:
1. 设计与创作过程前需要的艺术资源是相通的
不论是设计师还是画家,在从事设计或进行绘画创作之前,都要从事大量的有关本行业的艺术修养和技能训练。
比如贝伦斯在 1896 年以后的四年时间里,曾经迁居德国的达姆施塔特,通过在实践当中的继续探索和学习,才逐渐形成了他现代工业批量化生产的思想。同样,在1862 年,莫奈加入了位于巴黎的夏尔·格莱画室,通过在这个画室的大量练习和深造,莫奈的绘画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创造了被称为印象派的一种艺术派别(图 5)。因此,二者都需要一定的艺术资源储备才能进行设计或者创作,这种客观性是相通的。
图 5 印象派风格作品
2. 在设计与创作过程之中所使用呈现的媒介是相通的
设计师与画家往往通过一种或几种设计语言或者绘画媒介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美学思想,不同的表现媒介虽然被应用在不同类型的创作当中,但是却都能体现和表达设计师和画家的艺术美学思想:对于艺术美的理解。
贝伦斯将钢筋、玻璃和混凝土合理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新材料的结合使用很好的表达了贝伦斯对于现代建筑的想法和观点(图 6);莫奈于 1872 年拜访了他的故乡,在《日出·印象》(图 7)这幅作品当中,以勒阿弗尔港港口的日出景象为主体,描绘了该港口日出前那一顷刻间的“印象”。设计与绘画是相辅相成、相互协调的,是艺术美的不同体现,二者之间的这种媒介呈现是相通的。
3 . 在设计与创作过程之后的设计理念或审美思想的传达上是相通的
设计与绘画的表现手法虽然不同,但都运用特殊的手法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上来表现,同样都是为了把设计理念或者审美思想传达给大众。
图 6 透平机车间
图 7《日出·印象》
以贝伦斯设计的电水壶为例,贝伦斯设计出了不同造型的电水壶,它某个部分可以和其他电水壶配合使用。这也为日后另一位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即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的理念提供了思想基础。贝伦斯因其简约的设计风格简约,做到了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三 、结语
设计与美术作为艺术的不同表达方式,虽然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但是设计的本源是表现美,而绘画的目的也是表达美;设计在表达方式上用主客观思维相结合的方式去表现,而绘画在技法上也用根植于实际的能动性去表达。设计创作之前,需要足够的设计理念和想法,而绘画创作之前则需要充足的绘画技巧和方法;设计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颜色、造型来表现,绘画创作也通过色彩、图案来表达;设计作品在完成以后需要良好的理念传达,绘画作品在完成以后同样需要完整的审美审视。在不同的时代和时期下产生了不同的设计和绘画作品,但是,都是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现美,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都是美的表现,其艺术美都是相通的,认识到它们的相通性,才能更好的学习和认知它们。
参考文献 :
[1] 何君.“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彼得·贝伦斯[J].现代装饰(理论),2016(07):204.
[2] 李梦君.意大利设计美学的传承与变化[J].设计,2017(01):40.
[3] 王禹博,吴卫.德国现代设计之父彼得·贝伦斯作品解读[J].设计,2017(01):55.
[4] 徐伟.浅析莫奈绘画风格的形成[J].戏剧之家,2017(01):169.
作者简介:王禹博(1992.3-),男,内蒙古赤峰人,艺术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包装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