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与混泥土再发现
马亮亮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摘 要:任何材料都有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结合一定的设计思维去实现在尺度、材料、工艺、功能和美学关系中的平衡点。本文从四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去发现材料中的乐趣与特质,进而呈现出更加优越的设计物品。
关键词:设计思维;混泥土;材料;设计应用
在生活中,没有一件物体是多余的,没有一种材料处于配角角色,一个好的设计能给“残余废料”再一次的生命。生活中真正的使用,才是最大的不浪费,以材料为核心,研究材料,探索材料,利用优点,补足缺点的设计才能真正给予每一种材料以鲜活的生命力去绽放其该有的光彩。
混泥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材料之一,混泥土是一种跨越地域与文化语境的,适应于时代背景交替过程的,具备开放性与内在精神的国际性当代材料。现在很多人都在考虑混泥土的配比、造型等方面的元素,其实在于有灵魂、有趣的设计师而言,不要仅仅过于限制在专业的方面去考虑材料的设计应用,而是去发现材料更多有趣、实验性地可能,发现生活中常有且一直被人忽视的材料,从其着手,通过设计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专业知识去感性的进行研究,把更多的可能性带入当下与未来。
好的设计不是出自于设计师大脑一味的思考,而是出自设计师在某个事物或者是某个事物产生的过程当中,以设计师个人对事物的感受与对美的感知能力,而发现事物当中对设计有利之处的特殊品质以及事物生产过程中某个阶段所产生的无意间的特殊效果,将其中间阶段的特殊效果加以修饰应用,生成新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鲜事物,进而应用到现实设计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隈研吾设计的《安东尼·克拉夫档案馆》(图1),隈研吾是在当时拜访“门出和纸”的当家制纸工匠小林康生的工作室时,看到了将和纸溶液浇到竹篮上而制成的“和纸涂装”竹篮,从中获取了灵感。在设计安东尼·克拉夫(Antoni Clave)(1913-2005)的档案馆时,采用了无意间发现的事物制造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纸涂装技术,将这种技术运用到多孔的铝制面板中,并在其表面涂抹和纸纸浆,随后应用到整个的空间设计当中。这种技术有效的缓和了阳光射入空间的质与量,改善了金属材质在空间中给人一种冰冷感觉的置身感受,调整了金属板的透明度。
图 1
混泥土再发现主要是通过混泥土材质的特性与陶土、沙子、金属、木材、纸浆、玻璃、蜡、AB滴胶等进行混合应用,看是否能与混泥土相互融合、以及参杂其材料时混泥土凝固的时间与凝固之后的色彩变化,出发点就是带着趣味性、探索性的心态去制作产生无意间的效果并且加以运用,从造图到造质到造物,在尺度、材料、工艺、功能和美学关系中寻找平衡点,达到心、言、图、物、境的和谐统一,从破、融、介、质的表达手法中传达神、韵、美的审美境界。
一、设计思维与混泥土再发现——破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没有缺憾也是一种缺憾,所谓完美始终是每个人心中自定义的一种概念。在现在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会被一种固有的观念去引导,在很多时候也许看似残缺的事物,有时却就是一种完美的体现。很多好的设计表现都是在设计师对美的感知能力基础之上,然后去发现不完美的事物独有的特质加以修饰进行设计应用的,进而体现出其独特的设计思想与品味,比如在设计中对废旧事物或者时间久远的物件不加以修饰,保留其时代感与原有的肌理质感,与新鲜事物、新的设计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往往会有一鸣惊人的设计效果。
图 2
混泥土是一种有板有眼的材质,它所构筑的物体给人一种硬朗、完成度极高的感觉,如果我们敢于打破这一种观念,将混泥土材质在形式中“破”一下(图2),也许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力与肌理质感效果,破茧方可成蝶。
二、设计思维与混泥土再发现——融
中国有一成语叫“融会贯通”,是指把知识与道理的多个方面融合到一起而得到的全面透彻的一种理解,设计毅然如此,把多方面的可能性进行尝试性的融合,便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设计呈现形式。来自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只有7人的设计团队Fernando Mastrangelo Studio(后简称FM/S)将这一理念发挥的淋淋尽致,他们用混泥土融合沙子的手法,创造了如同艺术品般的精致家具系列(图3),他们先将沙子进行手工染色,然后混入水泥进行浇筑,最后再进行各种塑形、打磨,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感,并且让它特别自然地融合在整体环境当中。
图 3
材料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融合的特性,特定的加工手法和艺术手法,都建立在材料客观性的基础上,并且利用材料的特殊性进行融合设计,这对自然材料本身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三、设计思维与混泥土再发现——介
“介”顾名思义是媒介载体的意思,形态构成的一种重要媒介就是材料。设想当水泥材质与其他媒介载体相互结合的时候,是否会产生不一样的火花碰撞,答案当然为是。质感与纹理、光滑与粗糙、清澈与敦实、冰冷与温暖、透明与不透明,任何对立面都是建立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媒介载体中进行对比关系的。
图 4
如果冰冷粗糙的水泥材质局部置换成了温暖光滑的其他材质或者水泥材质与其他媒介载体相互结合的时候(图4),也许两种完全不同感觉的材质,可以冲击观者的视觉与触觉神经,调动观者新的体验,从而激起新的思考。
四、设计思维与混泥土再发现——质
“质”为质感,又称肌理,由于每个物体在不同时期的材质与状态存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一些形式表现当中存在不一样的质感呈现,比如组织、排列、构造等,这些因素都会使得物体产生光滑感、粗糙感、软硬感、秩序感、混乱感等一些表面特征(图5),所以可以给观者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受,并且能够对物体起到加强形象与感染力的作用。从视觉二维平面的质感到触觉三维立体的质感,在此期间,质感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属于物体的细节部分处理,也就是相当于物体的表面处理和状态处理。
图 5
“质”在物体当中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一,可以增强物体的立体感。一个物体中,如果几个部分用不同的质感去表达处理,就可以提升很多方面的表现力,比如增加它的层次感与立体感;第二,可以丰富物体的形态表情,在不同角度会产生变化丰富的效果,增加物体自身的品质与特质;第三,可以传达物体本身的情感,一定的质感在特定的场景与情景中会传达给观者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与交流。
总 结
生活中的每一类材料都要从人类的五感出发,用情绪来描述材料。用材料的情绪来引发自己的设计灵感,并且通过自己的设计影响生活中的观者。经过一系列的头脑风暴,材料的了解,慢慢开始变成更为立体的产品。材料与技巧,并且加上使用者的各种点子,这些东西经过长年累积,便会发展成为器物。
身为设计师的我们,如何去发现身边普通却具有趣味创新意义的材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并且通过自身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制作出更加优越的物品。设计与思维,传统与现代,工艺与设计,三者在一定程度上看似是不同的领域方向,但是他们内在之中存在着本质上的联系,其精妙之处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思考与共鸣。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设计师们一定要做到标新立异,打破原有的认知,赋予其新的意蕴与活力,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增添更多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日] 喜多俊之.给设计以灵魂——当现代设计遇见传统工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成朝晖.形态.语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马亮亮(1990.1-),男,山东泰安人,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综合性系统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