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期2019年《流行色》总第390期
高校服装专业课程与产业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摘要:高校服装专业教育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其专业课程与产业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服装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时还能够为服装产业建设培养更多专业化人才。本文就高校服装专业课程与产业结合的过程中,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进行课程分析与设置,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养为目的,进行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高校专业课程;产业;服装
服装专业课程与产业相结合,是高校服装专业教学创新建设的必然趋向。此时,教研领域开始关注课程设置问题,既然是与服装专业相结合,那就必然要以服装产业发展为大前提,并结合专业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如此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一、高校服装专业课程与产业结合的必要性
1.转变观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科技技术的进步与之下,我国的服务产业迎来了巨大的调整和优化。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加持之下,自动化生产逐步取代了过往纯人口进行生产作业的现象,切实有效提升了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也为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尽管我国服装产业得以不断地发展和优化,但在其专项的教育工作之中,却迎来了诸多的不足和问题。例如,部分家长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往往不会选择国内教育,转而向国外市场不断进发,如法国巴黎成为了最为主要的教育地点。原有我国的服装专业教育,迎来了生源数量不断下降的现象,如何做好调整和转化成为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最紧迫的任务。除了生源问题以外,我国高校服装专业课程最为突出的问题即为,目前我国市场正在处于大范围的调整和转型之中,过往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已经难以紧扣时代。因此,作为向市场产业输出第一手人才的高校,需要切实从自身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进行优化,只有切实符合产业市场需求,才能更好为我国的服装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重定目标
区别于其他文化类的课程而言,高校服装专业课程教育更为强调实践性教学,只有驱动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使用,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教育的价值。所以,高校当前的任务即为挖掘教育的潜力,不断将实践作为教学第一要义。而为了更大程度达到上述目标,切实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高校的首要任务即为建设更为完全的师资力量,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更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这一环节我们需要充分学习西方国家的服装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在市场中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后,才能投身到教育岗位之中。同时,作为一项学习综合性要求很高的学科,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能力,才能更好投入到教学之中。
尽管高校服装专业为社会相关企业切实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如果仅依靠高校一方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为社会产业也需要驱动高校进行一定的定向调整和优化,以期更好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达到了互惠共利的双赢局面,全面促进我国服装产业的进步发展。
3.构建体系
作为一项基础性产业——服装产业,其专业化教育在我国的20世纪七十年代产生,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已经能够较好地适应我国服装产业的需求。
而目前我国针对服装这一产业的教育内容较多,除了本文主要阐述的高校服装专业课程以外,还有包括中高职学校的服装课程以及成人教育之中的服装专业。而根据要求和专业性的不同,在高校之中的服装专业教育也被划分为三个类别,即艺术类学校、工科类学校以及综合性学校。不同的教育模式下产生的学生类型也有一定的区分,为社会岗位输出了不同类型的人才。
二、高校服装专业课程与产业结合的思路
根据上文的分析,目前我国的高校服装专业课程,需要切实向实践性教学转型,充分考量教育的实际功用价值,确保能够向社会产出具备一定职能技能的人才,真正做到带动产业的进步。
1.课程内容多学科融合
仅进行单一服装课程的教学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教师需要切实做到多学科的融合教学,如电脑辅助服装设计课程即为典型的具有深度教学价值的课程之一。在信息化技术的加持之下,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设计软件完成学生的图案绘画、服装设计的工作,从而在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前提下,更好帮助学生展开实践学习,以多元化的方法和面貌完成应有的任务,为其后续投身到社会岗位之中奠定基础。
2.由二维课件向三维课件转化
目前高校服装专业的课程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教学只围绕二维层面展开,但服装是在三维的基础上使用的,因此导致了学生的学习面不全面的现象。而目前高校服装专业课程全面引入了三维立体课件辅助教学,打破了过往学生学习内容较为抽象的现象,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结合产业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升,我国的民生水平得到了全面的上升,因此对服装产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摒弃过往在教学的过程中刻板的教学思维和理念,让学生学会切实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服装设计,从而更符合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需求,设计出更为契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服装,驱动学生为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高校服装专业课程与产业具体实践分析
1.学生作品成果立体化
过往服装专业教学之中,其考核方式与其他学科相类似,都是使用纸质化考试的方法,然而该方法往往局限性较大,无法契合服装的实际需求。而在我国服装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之下,学生可利用包括3D打印技术、数码印花处理等方法,将设计出的成品作为或考核的内容展示,从而更好帮助教师加以分析,予以学生更为详尽的指导。
2.学生实践系列化
由于服装专业课程的时间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往往学生不能只满足与在课堂内的理论知识学习,还需要切实将学习投身到实践之中。而教师的任务,即为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践化学习,如可让学生详细调查我国目前服装产业的风向所在,然后根据其风向指引做出有针对性的设计任务,从而让学生获得更有教育价值的实践学习。同时,高校方面需要切实与社会企业单位展开联动,驱动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更好观察显示社会服装产业的运作,从而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3.课程教学考核
为了更好贴合产业的发展,在进行服装专业的考核过程中,需要改变过往只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做好考核方式调整和优化,更为全面地检测学生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个性服装设计课程展评
可在期末的时间,教师进行学生的学习小组分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具体的服装设计。在完成相应的产品制作之后,除了原有的教师点评以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展开之间的互相评价,并开展服装设计的交流会,让学生之间更好风险自己的经验,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力求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T台考核方式
为了更好丰富学生的考核手段,同时更好激发学生的服装设计考核积极性,学校可举办如T台考核的方式,让学生亲手设计服装并以T台走秀的方式呈现,并让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点评和评价,不仅更贴合服装产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也能更为深入地考察学生学习状况。
高校专业课程的项目设计不是一种僵死的结构,而应该寻求与企业实践发展的同步更新和良性循环。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总体指导思想,构建将企业最新课题及时引进教学中的整体专业课程项目设计模式。企业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岗位的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衔接,并将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带入课堂。从而使专业课程教学不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而且能够及时反映企业最新发展,实现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以适应高校服装类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静.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2]邓超.我国大学服装设计专业课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第10期《流行色》杂志2017
- 下一篇:第09期《流行色》杂志2018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