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文环境的影响
对于一个地域性艺术而言,除自然环境的前提基础性作用外,人文环境起着滋养性的作用,它从各个方面渗透并影响着本地域艺术的形成、发展、变化和面貌。人文环境内涵丰富,如“生命意识,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则是该地区民族艺术产生的必然条件与生态环境”。
颉元芳《搏克手之八》水彩画 110cm×82cm 2016 年
1、生命意识,宗教信仰,文化习俗
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蒙古族向往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而非征服、掠夺、破坏。对自然风貌的热爱和赞美成为内蒙古艺术永恒的主题。由对天、火、山川、河流等自然界的崇拜与敬畏而来的祭祀活动以及各种宗教活动也在精神上和题材上影响着本地艺术。当地的文化习俗,民间艺术则多方位、直接的为艺术提供养料。
笔者的系列水彩作品《祭》描绘的就是祭祀中祈福的蒙古族人物形象。蒙古族祭祀包括:祭天、祭火、祭敖包、祭山川、祭湖泊等等。自古蒙古族人就对大自然的神奇与博大力量充满敬畏之情,认为天、地、山、水等自然之物,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皆与神灵有关,世代顺应自然,膜拜神灵。作品中表现的不仅是祭祀仪式中人物的形态,更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赞同和对蒙古族人性的淳朴、执着、忠实、虔诚的赞美。
那达慕是蒙古族重要的传统活动,是具有聚会、竞技、交流作用。其中最主要的项目——男儿三技:骑马、射箭、博克是美术作品中常见的表现题材。笔者的作品就有很多此类题材表现,作品不仅表现活动本身,更传达了蒙古族自古崇尚阳刚之美、尚力的精神情感。《搏克手》的系列作品就表现了在蒙古族人心目中受到极大尊重的、被看作是英雄化身的摔跤手们。作品采用了非常主观的色彩,以鲜艳的纯色渲染内蒙古原生态的自然特色,以浓重的暗色附着在如磐石一样敦实、有力的搏克手形体之上,塑造出如铜铁一般的英雄形象。
2、民间艺术
形态绮丽多姿,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是哺育,滋养蒙古民族艺术的母体,极具民族特色。如服饰艺术刺绣艺术、雕刻艺术、蒙镶艺术、鞍具艺术、皮画艺术、民族图案等等。画家孟显波老师作品中人物的服装及民族图案,纹饰则直接来源于民间艺术,在一些作品中作者更进一步将许多民族图案转化为自己水彩作品中的绘画元素。画家巴达日呼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现各种民族服饰,鞍具等民间艺术。画家孟巴伊森的静物中更是集中了蒙古族的刺绣艺术,雕刻艺术,蒙镶艺术和民族工品等,在构图形式上也吸收了蒙古包的外形以取代汉族绘画中的扇面形,圆形方式,使画面更具民族特色。
这些民族宗教,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人文因素一方面直接成为绘画题材或转化为绘画元素,由此成为画面的一种绘画符号,在视觉传达上给人以民族的信息,提示。另一方面间接性的影响并形成着本地区群体的心理结构,审美取向,进而体现在艺术表达上,使其罩上了一层民族特色的面纱。
3、草原画派
内蒙古美术与中国古代的北方草原画派一脉相承,发展至今,形成了内蒙古草原画派。草原画派“追求真正的草原文化精神”都以草原生活为创作母题,画面有着相似的审美倾向。水彩创作作为内蒙古美术的一部分,也深受草原画派的影响,其中很多画家被归为草原画派,这更使得内蒙古水彩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内蒙古草原画派包括以草原生活为创作素材的具有相似风格面貌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各门类的艺术形式。由于同是崇尚草原文化并以此为精神寄托,使得以妥木斯为代表的内蒙古油画草原画派创立了内蒙古草原画派的最初式样,这对后起之秀的内蒙古水彩,尤其是以草原生活为题材的水彩画家们起着极大地引导和引领作用。
长海 《听风者之九》 水彩画 94cm×145cm 2016
三 、“乡土情结”的抒发
“乡土情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底蕴丰厚的概念,是人们深层的心灵指向,也是文学艺术永恒的表达内容。乡土情结是一个族群或一个地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它与生俱来,是进入到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层面的,所以必然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于民族艺术之中。内蒙古的水彩创作中自然而然的渗透着乡土情结,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表达对乡土的赞美、热爱、依恋之情;其二是表达对乡土的怀念、伤感、担忧之情。
画家云希望笔下的草原总是如诗如歌,蓝天、白云、洁白的羊群散落在草地上,蒙古包上升起袅袅的炊烟,让人耳边不由的传来了蒙古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湾碧水映彩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
有的画家将情感完全倾注于某一事物,激情于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表现骏马、牛、羊等。马是蒙古人的亲人、挚友,也是水彩作品中常被表现的对象。世世代代的蒙古人与马相伴,与马同行,绵延着深厚的情谊,言说着无数感人的故事。马也因其自由、奔放、驰骋的天性而成为蒙古人的精神象征。画家长海凭借自己对马的透彻了解和深厚情感塑造了自己心中的蒙古马,这些马儿朴实、深沉,有着似人一样的灵魂。它们或狂奔于茫茫草原,或深情依恋于伴侣身旁,或侧耳倾听瑟瑟风声,或回首顾盼,若有所思。画家将自己对于草原,对于蒙古族的深深情愫都赋予在了蒙古马的形体之上,诉说着自己的乡土之情。民族用品、器皿、饰品等也常常是水彩静物画中的表现对象,画家孟巴伊森的作品《毡房里的故事》就描绘了雕花的小茶壶,绣有民族图案的酒壶袋子,皮质箱子;《茶饮》中有铜质奶桶、风马旗、镶有银饰的牛角酒杯和木质托盘等;这些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物品体现了蒙古族人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也寄托着画家对于家乡生活的怀念,对于民族传统习俗的崇尚之情。
以民族人物和地域风景相结合的情景式水彩作品更加全面和直接的表达了乡土情结。画家孟显波以自己独特的画风,表达了以蒙古族人物为主体的牧区生活场景。《乳香飘》描绘了清晨朝阳映照天空,清爽的晨风吹拂草场,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头顶扎着围巾,手提奶桶,忙碌在马群之中;《牧场》黄昏的草原美极了,天空是暖灰色的,飘着黄色的云,被夕阳染成橘红色的远山异常耀眼,三名蒙古妇女相聚在一起,一边整理着头发和围巾,一边谈论着什么,不远处马儿们悠闲的吃着草。还有些作品表现了在节日里欢聚在一起的牧民们,辽阔的草原上牧马人赶着他的马儿们,这些作品无不勾起人们对牧歌般悠扬的草原美景的依恋和对牧区恬淡自适生活的向往。
孟显波 《牧场》 水彩画 135cm×110cn 2013 年
乡土情结在水彩画中的体现不完全是深情的赞美,悠扬的抒情。也有一些作品从另一个侧面入手,通过表现草原环境的恶劣,牧民生活的艰辛,以及草场退化的危机来体现蒙古族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牧区家乡环境的担忧的呼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开采、挖掘城市扩建,环境破坏,草原沙化带给牧民们太多焦虑、迷茫、无奈。如画家王荣的《迁徙》和画家苏雅拉的《冬日》,都表现了牧民在冬季转场的情景,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冬季的草原寒冷而荒凉,牧人赶着拉满行李的马车艰难行进。画家张曙光作品中的马总是站在沙尘暴风中,承受着风沙的肆虐。作品《沙尘季节》大面积暗沉的天空,红黑色沙尘重重的压下来,两匹系在拴马桩上的马鬃毛凌乱,表情茫然,画面气氛沉重而压抑,让人透不过气来,似在暗示着人们:草原环境的恶化已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内蒙古水彩作为内蒙古美术的一部分,在这片特定的土地上生根、萌芽、成长,在地域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自己带有地域性特色和民族气息的面貌。这种地域性的民族风不仅体现在题材内容对草原生活的表现,还体现在本地区画家群体的审美心理的相似性,虽不能说绝对存在于每位内蒙古水彩画家的作品中,但具有相对普遍性。这一现象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但它确实客观存在。在中国水彩繁荣发展的今天,内蒙古水彩无疑是这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中的一枝,丰富
着中国水彩的面貌,也彰显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大部分水彩画家描述的草原文化,牧区生活在现在的生活中已是比较少见了,甚至已经消失。草原上的牧民们已从过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变为现在的农耕生活、都市生活,但艺术作品并未紧跟现实的脚步,而是停留在对过去情节的追忆与怀恋之中。并且,对于民族题材的表现使得很多艺术家处于自足,怠惰的状态中,失去了对外界现实社会的关注,敏感性和探索精神。近年来,中国水彩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速成长,内蒙古水彩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立足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优势,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借鉴其他域外文化,以丰富、扬弃、发展自己,以更高的角度和更开阔的视野向前发展。
注释:
①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年 第 57 页
参考文献:
〔1〕宋生贵 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2〕乌力吉 图像与阐释——美术理论文集〔M〕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