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学院奖>> >> >>正文内容

第01期2019年《流行色》总第390期

 

互联网语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形式研究

 

杨弋杰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全面进入到数字时代。在这一全新的数字时代下,数字媒体艺术已被广泛应用到艺术领域中,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本论文以数字时代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为研究切入点,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形式

 

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影响,数字媒体已被广泛应用到动漫、新闻出版、手机和影视产业中,越来越多的数字化艺术产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并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与传统的媒体艺术不同,数字媒体艺术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媒体技术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实际上就是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撑,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创作手段、传播途径、承载媒介等,进而在伦理界而发生深刻变革的一种新型的艺术形态。

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审美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在传统的媒体艺术形式如同版画,只能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但是这种静态性、永恒性的传统媒体艺术形式,无法满足新时代下人们的审美需求。而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则可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媒体,丰富艺术的表达形式,并促使人们参与到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将艺术创作与科技真正结合到一起。

具体来说,网络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中,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技术特征明显

传统艺术中,技术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有效的发挥,但是在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数字化媒体艺术中,艺术和科技得到了进一步融合,且技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更多人在关注艺术的过程中,开始更加关注技术本身;同时,与传统媒体艺术相比,数字化媒体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技术已经成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第二、数字吗媒体创作与表达方式

在数字媒体艺术下,无论是其作品的创作,还是作品的展示都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具体来说,数字媒体创作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计算机软件作为工具,而在进行作品展示的过程中,则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投影仪等。

第三、传播途径多感官化

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感官追求,多感官享受、真实空间感受已经成为数字媒体创作的发展方向。与传统的媒体形式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过程中,不适将人体感受进行机械撮合,而是在对其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保留各个感官的不同。

第四、超时空性和沉浸性

与传统媒体艺术创作的作品不同,数字媒体创作的作品具有超时空性和沉浸性。人们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利用了虚拟的内容对实像进行代替,如此一来,就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真实的感受。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这一有效的形式,进一步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视野,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创作范围,使其创作出的产品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第五、平民化

在传统的艺术创作中,创作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相关知识,并形成一定的创作风格。但在数字媒体创作过程中,对创作人员专业要求逐渐降低,并拓展了创作人员的群体,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艺术的创作中,使其呈现出强烈的平民化特征[1]

二、互联网语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形式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使得技术得以充分的发挥,并成为媒体艺术创作的关键。具体来说,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形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交互形式

互联网语境下,数字媒体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连接性、交互性。所谓的交互性,主要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下,与某种事物或者人之间相互交流过程中的所有行为。在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中,主要是观众以界面为基础,并利用认知和知觉的方式与作品之间进行相互作用而带来的作品呈现形式。在艺术中,利用这种交互形式进行艺术表现的形式,又被称之为“经验艺术”。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交互表现形式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的录像艺术中。例如在20世纪60年下所创作的《参与电视》创作中,就通过麦克风和扩音器的方式,随着观众发生的声音,通过不同的电视会播放出与其现相匹配的图形。而在互联网背景之下的数字媒体创作交互中,艺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可充分以具体的物质形态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还可以在与观众用交互的过程中,通过实时反馈等形式,以不确定的面貌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互联网语境下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交互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界面这一形式,将作品与观众连接在一起,并展开互动。在具体的交互过程中,通过界面可将多种信息进行面对面的汇合,并根据观众所反馈的信息,进艺术作品的呈现形态进行调整和改变。例如,在《文字雨》的艺术中, 文字在屏幕中会向雨水一般滑落,观众只要站在屏幕前方的时候,投影到屏幕沈阳的文字便会滑落到观众的身上。这正是利用了艺术创作的交互形式,使得观众参与交互过程中所产生了感官体验。在这种形式下,艺术创作不再仅仅是艺术家的独立创作,而是在和观众交互过程中,而进行的艺术作品创作。

2.虚拟空间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空间表现尤为重要,在作品的展示过程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展示的过程中,绘画作品极容易受到内部空间限制,而雕塑作品在展示的过程中,则容易受到外部空间的限制。基于此,为了进一步展示艺术作品,艺术家开始在平面画面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三维空间表现方式[2]

在具体进行三维空间表现方式的探索过程中,在20世纪初期,艺术家门纷纷利用拼贴、浮雕等形式,以加强艺术作品外部空间感的表现,进而实现了艺术表现空间改变的目的。而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也将艺术作品带入到三维虚拟空间中,让观众和使用者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体验。在具体进行三维虚拟空间体验的过程中,由于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比较接近,可让观众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感官上的沉浸。

例如,在《可阅读的城市 The Legible City》的表现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屏幕呈现形式,观众可以与屏幕相连接的自行车,并在体验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使得观众进入到作用互动的三维空间中,并带来感官上的沉浸。同时,在这种无障碍的交互过程中,实现了观众和艺术创作者的无障碍交流,并促使观众对艺术作品进行了更深的理解,使其真正感受到作品中的美感。

3.网络化连接

在互联网背景下,媒体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无线和有线网络技术,使得观众与艺术作品紧紧联系到一起。并且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网络连接这一有效的形式,使得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逐渐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其艺术作品用跨时空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另一方面,在网络化连接的过程中,观众可与艺术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信息交流,进而使得促使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对变成语言之外的输入装置进行积极探索。

不仅如此,通过网络化连接,数字媒体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使得大众积极参与其中,并将艺术作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视觉化的呈现。同时,艺术作品在网络连接背景下进行呈现的时候,还可以进行不断变形,将作品中所含有的故事情节进行更深层次、更为全面的呈现;最后,在利用网络化连接过程中,创作的艺术作品在展示的过程中,不仅受到固定场所的限制,而是通过网络技术,可面向各个区域,给更多观众提供参与艺术创作的机会[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艺术创作的方式,并逐渐形成数字媒体艺术形式。鉴于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再局限于欣赏和解读,更加关注观众在参与过程中的沉浸感、反馈和转化。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其交互、虚拟空间、网络化连接等形式,促使观众积极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马志明.互联网语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形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01):116-117.

[2]徐峰.移动互联网思维与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9):31-32.

[3]刘丹.浅析互联网语境下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形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01):115-117.


作者简介: :杨弋杰(1992.8-),男,江西上饶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体及艺术表现形式研究。

 


首页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