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期2019年《流行色》总第390期
女性视角下高校学生影视纪录片的创作
—— 以江西服装学院 7 2017 届毕业设计作品《咱俩》为例
摘要:女性视角[1]是指关注事物从女性的立场和观念出发,本文以2013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女同学方惟的毕业设计作品《咱俩》为参照,分析该生在毕业设计影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女性视角下的人文关怀精神潜意识的显现,从选题的调研,作品的构思、拍摄、剪辑及后期合成到作品的完成进行列点分析,并试图引导我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创作出更具艺术意味、影视美学、设计品质的关怀女性的影视纪录片作品。
关键词:影视纪录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作特征
影视纪录片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创作的一个方向,近几年来学生的选择都比较多,2012级25名毕业生中有7名学生选择了该方向,达到28%,但是关注的角度都是社会观点类;2013级61名毕业生中有近40名学生选择影视拍摄方向,达到65.6%,其中选择影视纪录片拍摄的有21名,占总比的34.4%;2014级共计69名毕业生,有35名学生选择影视拍摄方向,达到50.7%,其中纪录片有15名学生选择类似方向,占总比的21.7%。三届毕业设计作品中,以方惟同学创作的作品《咱俩》最吻合影视纪录片特征,且从选题、构思、拍摄、剪辑到后期调色、音效、字幕及至整个作品的艺术韵味来讲都是品质俱佳。
一、作品创作来源
创作者从小在农村长大,常年缺少父母的陪伴,而周边老人居多,他们更是缺乏子女的照顾,农村空巢和留守的数量不断加赠,据不完全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多以女性为主,一方面农村的重男轻女思想还很根深蒂固,父母进城务工时会选择将男孩子带在身边;另一个方面农村男性老人身体好些也基本都会进城务工。作者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在外婆的村庄里有两种特殊群体,一种是被父母留在村庄的孩子(女孩子),一种是被儿子媳妇留在村庄的老人,都需要被关注也需要被纪录,进入大学期间创作者对此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具有强烈的想改变此社会现状的意念,而纪录片就是用来实现这一筹划的强有力武器。作品创作者通过对纪录片创作方法的研究,并利用所学的软件知识和影视理论,结合摄像设备,通过影片中的镜头、场景、段落来组织整部影片发展的故事情节,并表现人物的真实生活和内心情感,创作了一部关于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影视纪录片,通过借助纪录片这种展示手法,能给更多的观众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诚实地讲述故事的真相,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反省,以达到对社会的督促和对女性的关爱。
二、作品构思
创作者从女性的视觉出发,借由所学影视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利用摄影摄像工具从女性视角去关注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反映了农村社会各层面的问题,纪录片中最迫切关注的是对小女孩的成长问题,以参与者的身份去进行采访,小时候与外婆一起生活的经历是创作者进行纪录片创作的一个潜意识的动机。纪录片中的小女孩子,阿婆是小时候的作者与外婆生活的重影,而纪录片比较特殊的取材点是小女孩与阿婆并无血缘关系,只是留守村落里两个被遗忘的人在一起相互慰藉。创作者最可贵的是并未带有主观色彩去同情或者呼吁大家去关注的手法进行编写和拍摄,而是以客观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与纪录了小女孩与阿婆的日常生活。
三、拍摄历程
影片的第一次摄制时间为2016年10月23日至2016年11月22日,长达一个月的驻地拍摄,除了对两位人物的生活起居和生活环境进行了拍摄,包括人物的内心想法和真实需要都会通过采访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方惟同学撰写了明确清晰的拍摄脚本,后期还分三次到达当地进行镜头的实拍,其对待事情的严谨认真态度是值得后期学生效仿的。
四、作品创作流程
1. 前期策划
(1)选角来源
作品以其中一位八旬老阿婆和12岁小女孩为拍摄对象,记录她们之间真实发生的故事。这位空巢老人没有孩子在身边,羡慕他人膝下子孙环绕,子女只有在每年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家看望老人,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数十年,而这位年仅12岁的小女孩从小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个性乖巧却又孤僻,小女孩会常常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关心和陪伴老人,老人也对她关爱有加,而她们之间却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这也是她们身上打动人心的地方。
(2)人物塑造
创作者所选的拍摄地是一个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村子里大多都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小孩,她们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两个,拍摄的人物类型越突出,那么影片的感染力也就更强大。而她们之间在没有血缘关系的情况下还能够相互关爱的这种真情实在令人动容。作品拍摄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和她们内心的真实以这种真实的镜头来打动观众,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利用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去处理镜头非常难得。
(3)基调和风格
除了拍摄的主要内容创作者进行了仔细的斟酌外,对于影片在视觉上的呈现方惟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比如在拍摄过程中如何进行拍摄、布光以及在后期制作中如何运用和处理这些拍好的影像素材等等。在影片的整体基调上,对自然光在外景拍摄中的作用的把握,在追求优美画面的同时对人物的形象清晰地刻画出了也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如图3),为了在光线偏暗的环境下拍摄出好的画面,创作者不停地考虑如何打光使人物成像更加的清晰了,小女孩和大婆婆同框的镜头是相对比较温馨的,所以在拍摄时方惟借用了暖光灯作为辅助,因为冷光和暖光给人传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前者冰冷,后者温馨。
(4)关于采访
在开始拍摄采访的有关素材之前,创作者观看了一些内含采访的纪录片,学习里面的拍摄手法,并选择性地采取他们之间的可取之处,以决定自己的影片该怎么去拍摄采访内容。在采访过程中,作者没有与其采访对象一起出现在镜头里,也不是让采访对象直接对着摄像机讲话,因为人物并不能够很自然地对着摄像机。创作者并非用这种相对正式的方式展开访问,而是当人物空闲下来或是正忙于她的自然生活时向她进行提问。而采访时的画面背景是人物平时在家庭中的生活状态,这样的镜头能加深观众对采访对象的认识。
五、关于纪录片及其特性
纪录片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局限性。第一,素材摄取上的限制。纪录片拍摄不像故事片,故事片制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虚构和创造故事素材,他们在故事取材上的范围是远远超过纪录片的。第二,制作时间上的限制。不管是纪录片还是故事片,都需要长时间的制作和摄制。一部好的纪录片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去沉淀,以此使影片的质量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第三,拍摄上的限制。纪录片的拍摄与故事片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纪录片抓取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题材,而故事片拍摄的是角色扮演的虚构内容。在镜头的拍摄上,纪录片也很少有像故事片那样细致的调度设计,故事片制作者可以通过对场景的设计、摆拍、演员和摄像机的运动方向来得到自己满意的镜头,这对于一向视真实为生命的纪录片来说,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六、共性特征及分析及总结
作品在2013级其它学生的影视毕业作品比对中,属于比较优秀的,创作者的创作态度,对社会的关心和专业技能都是值得肯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涉猎了影视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访谈类型题材虽然有较多的人在关注,但创作者所关注的角度别出心裁,这是院校大学生优势于行业创作者的一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多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作此类型的作品。同时,作品也显得稚嫩,院校教育与社会结合虽然在不断加大,但还是比较薄弱,学生在相关方向的创作经验还是相对比较少,在今后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可将校企合作作为重要一部分载入。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不但要教师不断探究教学方法,同时也需要与社会结合,将专业技术应用于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谢丽娜. 《嘉年华》中以女性成长为主线的意象体组合[J].电影评介,2018(06).
[2]涂少荣.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探索[J].美术文献,2018(03).
[3]徐瑶.人物纪录片的创作研究[D].浙江传媒大学,2015.
[4]倪祥保.纪录片故事性构建方式及传播效果[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1).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第10期《流行色》杂志2017
- 下一篇:第09期《流行色》杂志2018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