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2019《流行色》杂志/总391期
曾经的辉煌 ——东莞民间工艺
冯果山(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 :自东晋立县以来,东莞的劳动者们在这上千年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数不清的民俗文化,其中有的被世代传承,有的却是昙花一现。迄今为止,东莞从国家级到市级大大小小的非遗名录已达九十多项,这些成就无一不是东莞劳动人民的汗水结晶。但即便如此,这座拥有着上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城,依旧流失了许多民间工艺。本文将浅析几种曾经在东莞家喻户晓的民间工艺及其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东莞;文化;民间工艺
一、东莞炮竹烟花
“炮竹”原是指人们在节日时,将青竹烧至炸裂,用其爆裂时发出的声响来驱除山鬼,因此也称“爆竹”“炮仗”。这种驱除恶鬼、祈求平安的习俗演变成人们每逢节日或者喜庆事都要燃放炮竹以求吉庆。“烟花”是火药燃烧时发出的烟和火,也叫“焰火”。这种焰火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眩光夺目,因而也称“烟花”“礼花”。
东莞是广东炮竹烟花的重要产地之一,早在明嘉靖年间,莞城附近的万江洲、金鳌洲和脉沥洲就已开始生产炮竹了。相传是莞城一位郎中无意间将一味中药“人中白”与硫磺粉混在一起研磨的时候出现了火花,产生爆燃。人们究其原因,原来是“人中白”中的硝与硫磺拌合研磨会产生爆炸般的化学反应,生成强光和火焰。于是人们按照此办法配置,制造出了一种简陋的烟花。东莞的炮竹是否真的起源于这个口耳相传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其的确揭示了烟花炮竹制造的一般原理。
东莞的烟花以图案多变、色彩斑斓、声响宏亮、烟雾较少、燃放安全而享誉海内外。在东莞炮竹中,最大的叫做“茶炮”,其次称作“江炮”,最小的是用药线串起来当引子的叫“串炮”,“串炮”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东莞有种特色长串炮竹叫做“马牌”炮竹,展开长约三十五米,结构紧凑,炮声洪亮,节奏分明,炮竹燃放至末节会发出一声巨大的声响。这种炮竹曾热销东南亚各国。而东莞烟花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只有简单的竹筒、棚架烟花,到现在已经发展成台上烟花、架上烟花、手持烟花、地面烟花、水上烟花、高空烟花、旋转式高空烟花、低空烟花、玩具烟花等九大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烟花配方中加入了更多的化学成分,如配锶盐产生红色火花,配钡盐产生绿色火花,配铝粉产生白色火花等。东莞烟花发射高度可“高穿云表,次则朗月”。“群蜂火箭”作为东莞烟花中最具特色的产品,烟花升起高度最高可达五十米,升至顶端炸开金黄色烟花,宛如群蜂飞舞,是轻工部优质产品。
“爆竹大王”陈兰芳于 1885 年出生于东莞万江水角坊。1908 年,二十岁出头的陈兰芳将炮竹生意从东莞做到了香港。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1916 年,陈兰芳的炮竹生意垄断了整个香港的炮竹市场,成立广万隆公司。有了雄厚的资金后,陈兰芳派长子陈均回乡,在东莞万江开设广怡昌炮竹庄,带动东莞的炮竹产业,从业人员数以万计。
二、东莞木屐
根据刘恂《岭表录异》记载:“广东盛行木屐,始于唐代。……桅木产江溪中,叶细如桧,身坚类柏,惟根软下胜刀锯,今潮、循人多用其根,刨而为履。......今广州宾从诸郡牧守,初到任,下檐皆有油画桅木履也。”可见从唐代开始岭南人就已经盛行漆画木屐了。岭南人民之所以喜用木屐,是因岭南地处亚热带气候,四季温暖,无冬夏之别,穿着木屐以便生活。东莞木屐多由木质轻软易加工的松木、苦楝木制成。首先,选取等大原木块,按照木屐的样式在原木上划线,用宽口錾按照画好的线錾凿成型。锯出鞋跟,用布、胶片、塑料片或者牛皮钉在鞋头作船篷状,即可穿用。木屐分有漆画的花屐和不上色的素屐,花屐会在木屐板上上漆,在布或者牛皮上绣花或者绘画。木屐过去在莞城、石龙镇都由专门的店家生产制作,如曾经东莞最繁华的振华路上就有一条钉屐街,看名字就知道是一条专门生产销售木屐的街巷。民国时期,钉屐街上有和隆、天安、和记李波店、两合、广利等木屐店,这些店铺的木屐不但生产销售至本地,更批量发售至香港、东南亚各地。在农村,农妇喜好自己制作白板屐,晚上穿着木屐在大街上行走,会发出强烈的踢踏声,很是热闹。但是这种热闹景象在 20 世纪中叶由于更轻便更耐磨的塑料拖鞋的引进而逐渐淡出大众视野,着实可惜。如今东莞木屐已难以寻觅,但仍有一些手工匠人坚守着这种制作技艺。梁锦泉,生于 1962 年,是土生土长的石龙镇人,也是石龙镇最后的手工木屐传人,自小对绘画和木屐制作有浓厚的兴趣。他 1984 年进入木屐社当学徒,跟随老一辈的制屐师傅正式学习木屐制作工艺,至今已有 35 年木屐制作经验。2010 年 5 月,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被列入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梁锦泉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三、东莞蜜香纸
清朝著名学者屈大均曾撰写过一本记载广东风土人情的《广东新语》,里面提到东莞蜜香纸“以蜜香木皮为之,色微褐,有点如鱼子,其细者光滑而韧,水渍不败,以衬书,可辟白鱼。……至粤中必以蜜香纸易之,始不蠹。”可见明清时期东莞出产的蜜香纸,不仅纸质上佳,而且防蛀。
四、东莞青砖
苏州御窑金砖以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而著称,备受明清帝王青睐,成为皇宫建筑专用材料而在岭南,则有著名的“东莞大青”享誉粤中。《东莞县志》中记载:“广人大建造,非稍潭砖不贵。”这里“稍潭砖”指的就是东莞稍潭地区出产的青砖,此青砖质地细润致密,敲之有金石之声,具有绝佳的防风防水性能,是广州西关大屋百年风雨不侵的秘密所在。东莞砖有青红二种,青砖以稍潭砖尤为世人所知。制砖时需等砖胚烧熟后往窑内注水,形成缺氧环境,砖胚内的三氧化二铁被还原成氧化亚铁,因此烧制出来的砖块呈现青灰色,故称“青砖”。青砖品类中“拣青”为上品,其次为“大青”,往下分为“水冲”“窑脚”等。拣青打磨后呈绿豆般色泽,又称“豆青”,多用于门面,配以红石门槛,典雅幽远,是岭南民居的独有标志。大青质地细密,坚实耐用,多作墙体内芯,水冲略带红色,乃是制砖时灌水不当所致。窑脚因在窑底部,多为黑色。
结语
东莞作为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其中包含多少东莞人民创造的民俗文化。现代工业的冲击导致传统手工业的衰败,为了满足效率,机械化快速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许多民间作坊逐渐消失,那些世代相传的手艺也逐渐失传,如今能挖掘的大多数已成为全国、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如今的振华街依然车水马龙,但很多作坊已改为商场和便利店,我们只能从一个个街道名上依稀看出当年的辉煌:卖饭街、皮鞋巷、果巷、葵衣街、床街、炉街、元宝街、钉屐街、纸扎街、豆豉街等等。以上介绍的仅是几项颇具东莞地域特色的手工艺产品,它曾经为东莞带来了无限的风光,留下了一代又一代东莞人的智慧与汗水。在此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致敬,是他们的咬牙坚持才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灯火相传。
参考文献:
[1] 林明体.岭南民间百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0.
[2] 余淼.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高跟鞋鼻祖——木屐[J].西部皮革,2016,38(21).
[3] 陈伯陶.东莞县志[M].东莞:东莞养和印务局,1927.
作者简介:冯果山(1992.2—),男,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方向:民间美术与设计。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第07期《流行色》杂志2018
- 下一篇:第03期2019年《流行色》总第392期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