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学院奖>> >> >>正文内容

第2期2019《流行色》杂志/总391期

 

对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的思考

 

冯滢朴(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摘 要 :不同民族的音乐,都会因为自己民族心理的影响而形成迥异的音乐风格,这也使得改革民族的音乐审美观存在差异。在文中主要就针对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进行了分析,以加深对音乐审美和民族心理的认识。
关键词:音乐审美;民族心理;民族音乐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而音乐审美就是这种形式中较为特殊的存在。音乐审美是指通过音乐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是由人去“审”出“美”,所以审美现象是属于人的现象。而既然是属于人的现象,就必定受着人类心理的影响。对于音乐而言,不同民族的音乐都受着自己民族心理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音乐风格差异;所以致使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音乐审美观,而这些主要是受到民族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今天就从多学科视角下音乐审美的民族心理、音乐审美的民族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音乐在民族审美与心理的融合中的作用三个方面对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进行思考。
   一、 多学科视角下音乐活动中的民族审美心理
   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含了民族学、心理学、音乐学、美学等多门学科。下面从民族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分析:
   1. 民族学视角
   法国社会学派文艺理论家丹纳曾提出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民族心理历史形成结构中的“原始地层”,世界各民族所固有的“本能和才具”都属于这一层,它们一直潜藏在民族的血统之中,非革命、衰落、文明所能影响。丹纳说:“在最初的祖先身上显露的心情与精神本质,在最后的子孙身上照样出现”。个人理解丹纳的这段话是将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归功于了民族血脉,认为民族固有的“本能和才具”都是一个民族骨子里与生俱来的。而因音乐审美受民族心理的影响,所以音乐活动中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根源是否就可以理解为不仅受地理区域划分的限定,而且受到各民族的血脉渊源、本族的性格以及文明进程中所经遇到的历史变革、他族渗透等因素的左右。
   2. 心理学视角
   林华教授在《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一书中提到了“民族的音乐审美感知觉”这一概念,书中从审美心理学“表象”理论和心理学感知觉角度全面地论述了“音乐感知觉的民族性”这一问题。音乐审美感知着重于主体印象,也就是人类主观的感受体验,受心理的影响和操控,这是音乐的非具象性体现,是通过心理波动对音乐进行整体的感知。
   二、 音乐审美的民族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 相对稳定性
   在民族审美心理中,在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双重作用下,这种心理本能就会转化为群体的审美习惯,民族群体通过保持审美习惯而表现着自身的稳定性,而作为这种群体心理中的审美习惯的内在积淀物——民族审美心理的稳定性也就此产生了。在民族审美心理的稳定性受到审美习惯的心理本能制约影响时,由于审美习惯的作用,主体总是对已经熟悉的审美对象表现出一种依恋和亲近的倾向。
   民族心理因素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对民族成员审美意识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中,留存着一些以往长期文化生活中形成的为民族成员所适应、习惯了的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与符号体系,如
   民族所特有的律制、音阶、调式、音程、旋法、节奏型、结构思维等,这些民族音乐的形式往往形成具有相当稳定性的“形”,决定了一个民族相对独立的音乐基本风格色彩的稳定性。一般而言,这种民族音乐的风格特色主要是以更为“纯粹的形式”稳定持久地表现于民间音乐之中。这些长期根深蒂固的民族审美心理,即使发生某种变异,也总是八九不离十,在既定的轨道上进行不完全的重复,始终稳定地保持着最初的、最基本的“形”。
   2. 绝对变异性
   从审美习惯影响的角度来看,当审美习惯处于较长期的稳态,必然就会导致自身的衰退,人们会厌倦单调的稳定性,从而产生抗拒心理,试图寻找新的审美刺激,建立新的审美心理结构。於贤德先生认为:由于“民族群体在自身的历史发展和与外民族的交往中,总是会有许多新额的事物不断加入到审美对象的行列中。主体只有通过调整自己原有的图式,或者创造出一个能容纳这一刺激物的新图式,才能把握新的审美信息,拓展审美的领域。” ] 变则通,变则活,民族审美心理运动的生命源泉就在于这种绝对而又永恒的变异性。
   在一次次的文化交融和社会形态变迁的影响下,民族的审美心理也会呈现出变化和活跃的一面,而这变化的一面对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形态的变迁等,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从变异的历时性(同一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异)与共时性(同一时代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碰撞)这两种发生维度的分类来看,音乐审美的历时性变异一般有音色审美的变异和调式审美的变异等,不同时代民族乐器的发展是音色审美变化的主导。总的可以看出,音乐民族审美心理中的变异通常是时代变迁中大的社会政治、时代精神面貌、哲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社会审美潮流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所致,它们通过音乐审美的外化形式,如某一民族音乐体系中的音色、调式、音乐结构等得以体现。
   三、音乐在民族审美与心理的融合中的作用
   1. 音乐审美心理的外化形式
   有很多音乐人类学家试图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对音乐构成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探讨,而心理学家则是从大量个体审美心理活动的数据中,把握民族心理感知是如何影响客观音乐现象的。关于民族的旋律感知觉,各民族有不同的音程感、调式感、线条感以及和声感等问题;而关于节奏感知觉,它包括了节奏、节拍感的发生、音乐节奏的民族特征,以及节奏与结构以及审美情趣等内容。
   林华先生认为:“西方的音乐节奏有‘强拍霸权’的特征,而东方音乐的节奏则较为‘主观随性’”。而这些节奏的运用特征,源于“西方音乐对节奏的感知觉也归向知觉的组合、理性的探寻”,而“集体本位文化模式民族的音乐虽然个性受到局限,但却可以在展演时即兴通过细节变化表现出个人的审美情趣,这就使得这些民族对节奏的敏感并不在于营造或识别某种节奏型,不在于赏识创作者的节奏运用的独特性而是对表演者在节奏细节上各自所作的诠释。”如上所述,结合生动的审美感知觉,将音乐诸要素的外化表现形态,融于民族的文化历史、血脉背景之上。这也让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音乐现象时,不再是一脸茫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去感知,游刃有余地把握其节奏、音高、音色的大致特征,并体会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2. 民族审美心理的表现符号系统
   “符号”这个概念就是人类用来表达意识、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人类意识活动和它的对象世界之间双向联系的纽带。民族音乐以本民族熟悉的表现手法传达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从符号意义上说,民族音乐是民族的感觉形式和情感生活的符号性再现。不同类型的音乐都有其特定的乐音组织的内在秩序,它一方面借助于音高、节奏、音响、织体等音乐的外化形式来表现;另一方面,各类的音乐实践活动也显露着其特有的情感和意义。可以说,音乐的乐音组织秩序,隐含着各个民族音乐审美心理、审美观念、审美习惯和审美理想的密码。
   节奏与旋律构成民族音乐的基础。民族旋律既是民族音乐的灵魂,以其独特的表现符号系统反映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养成的谛听、感觉、体验、辩识的听觉功能;同时,它又无需翻译而能赢得世界的普遍理解,其中包含着人类喜怒哀乐共同性的情感内容。节奏特别是旋律同民族审美心理保持着一种“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模拟与复写。不过,这种模拟与复写是一种非具象性的表达,它发挥表现了符号传达感情、引起民族心灵共振的审美功能。
   纵观我国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在一个族群审美心理形成的漫长岁月中逐步发展,我们要学会从民族学、心理学、美学、音乐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去审视,并掌握音乐审美的民族心理发展相对稳定、绝对变异的基本规律。民族心理会产生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性格就会产生出不同的审美观。而音乐就是一个民族心理、性格的外化形式,民族成员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表达人心理直接的感受。总之,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互相影响着且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53--355.
[2] 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 於贤德.民族审美心理学[M].广州:三环出版社,1989:167.
 
作者简介 :冯滢朴(1993.06—),女,山东滕州人,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少数民族音乐。
 


首页 上一页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