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2019《流行色》杂志/总391期
关于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
杨卓玮(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摘 要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这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承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加大整理、开发、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的建设,在科学开展传承教育的背景下,推进非遗传承工作的发展。本文就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传承机制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的智慧结晶,但由于非遗是根植在民间土壤中的活态文化,也是发展着的传统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其离不开人,也需要依赖于传承人通过有效的方式传承给后人。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要积极推进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对现有的非遗传承体系和传承机制进行不断完善,保证非遗传承工作能够更符合非遗保护规律。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
1. 非遗传承人面临环境改变的窘境
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属于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依赖于相应的文化环境和空间,一旦脱离这种环境或者环境产生变化,其传统文化就会面临消亡的危险。尤其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其必然对传统的文化环境和空间产生一定的冲击,甚至导致一些传统非物质文化技艺失去依存的空间,而走向消亡 [1] 。另外,部分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过程中,并没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对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没有进行科学处理,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过度开发,从而丧失了其原本的文化内涵。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的变化,让原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目全非,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着环境改变的窘境。
2. 非遗传承人存在后继乏人的窘境
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开展现状,可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存在较大的缺陷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2] 。其并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量进行明确规定,由于传承人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的,且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而认定传承人的数量越多,对于非遗的宣传教育是有着积极作用的。但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较为单一和传统,技艺获取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到大城市来寻找发展机会,不太愿意在小城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且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存在“传男不传女”或“传女不传男”的旧习,这也对传承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流失”和“断代”的双重夹击中,非遗传承人处在后继乏人和青黄不接的状态下,这严重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 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途径
1. 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机制
尽管我国早已颁布了非遗传承人认定的相关办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原则、程序以及标准等进行了规定,但在实际的基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和问题。比如部分基层文化干部按照自身的标准和意见,来确定非遗传承人,部分技艺较高、能承担重任的小字辈却排不上号,从而产生较大的不满情绪 [3] 。那么,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能够更加地科学、合理,对于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不但要取得推荐人的意见,还需要广泛听取其他民众的意见和认可,保证能够择优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需要坚持“双轨制”的认定方式,不仅需要政府相关组织的申报,还要有传承人直接登记的文化产业登录制度,以此有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在各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建立之后,更需要对已经认定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动态化的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以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落实。那么,这就要不断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文化环境的保护力度,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政府相关部门就要给传承人进行项目传承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激发文化创造的兴趣 [4] 。在新常态下,要对代表性传承人始终坚持科学的管理方式,建立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档案,并对传承人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并通过建立传承基地和传习所等,保证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理论研讨、展示、授课带徒的平台,通过相关的场馆和基地,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渠道。同时,在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还要注重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借助互联网平台,提升大众对于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认知、共鸣和支持力度。
3. 优化保障机制
在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保证提供政策法规的保障,完善知识产权法,提升对于使用精神产品补偿的力度,保护创作者、传播者的利益,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其次,还要不断加强自主扶持保障力度,通过采取多种扶持方法有效结合的方式,比如可以建立传承人保护基金会,为非遗传承人定期发放津贴或相应的物质奖励等,确保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保证其能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到非遗保护工作中 [5] 。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资金资助上,还要坚持视情况而定的基本原则,切忌搞“一刀切”的形式,在资助上要保证有适当的倾斜和侧重,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非遗传承人管理工作的需要。
4. 积极开展教育传承
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还要注重不断加强教育传承力度,尤其对于广大青年群体来说,要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其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认同感 [6] 。那么,各级文化部门就要不断加强和教育部门的配合力度,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校园的活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广泛推进。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工作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非遗的教育传承来说还是任重道远,必须要结合工作开展的现状,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注重培养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区就要加强对于非遗传承人及传承机制建设工作的重视度,加强抢救、扶持、保护力度,保证传承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履行自身的责任,积极完善非遗科学传承机制,这样才能够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韬.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方式及策略[J].大众文艺,2018(24):4-5.
[2] 黄体杨,欧阳光.非遗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起点:协同开展非遗传承人建档保护的分析模型[J].图书馆论坛,2018,38(12):8-15.
[3] 张强.非遗视角下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的构建[J].黑河学院学报,2018,9(11):80-81.
[4] 李夏.“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22):92-96.
[5] 梁佳佳.基于“非遗”传承机制——诠释传统武术发展之路[J].中华武术(研究),2018,7(08):68-71.
[6] 肖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艺海,2017(06):148-150.
作者简介 :杨卓玮(1989.7—),男,浙江绍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传媒。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第07期《流行色》杂志2018
- 下一篇:第03期2019年《流行色》总第392期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