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2019《流行色》杂志/总391期
新时期戏曲 “ 剧本荒 ” 及对策研究
陈辉剑(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广东 梅州 514021)
摘 要: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戏曲的剧本与戏曲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新时期,编剧的萎缩造成了“剧本荒”的局面形成。另一方面,编剧体制与院团企业之间难以达到平衡,观众的要求发生改变,传统戏曲剧目数量不足等各个因素均使“剧本荒”的形势更为严峻。因此,若要改善戏曲“剧本荒”这一现状,需要从编剧以及各大高校戏文类师生着手,为戏曲院团的戏曲剧本创作增添新鲜血液,更好地发扬与传承我国的优秀传民间传统。
关键词:剧本荒;编剧;新时期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戏曲行业出现了良好的复苏情况,不仅将许多传统的剧目搬上舞台,还创作出了《巴山秀才》《曹操与杨修》《新亭泪》等,它们极具思想,同时具有较高艺术观赏价值的优秀剧目。当时,许多省份还召集了一批具有相应能力水平的知识分子,组建了省、市、县三个不同级别的编剧网络,让戏曲的剧本更加丰富,引发观众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戏曲的短板逐渐突显出来,阻碍了戏曲的发展,进而导致了戏曲“剧本荒”的局面。
一、 关于戏曲 “ 剧本荒 ” 原因的解读
1. 戏曲编剧数量减少
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戏曲的剧本发展极为缓慢,这一问题关注度较高,但尚未寻求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在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的三次以戏曲剧本与剧作家为主题的调查中显示,戏曲“剧本荒”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缓解,甚至还愈演愈烈。纵向分析戏曲的发展状况之后发现,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剧作家虽然为戏曲的复兴作出一定的贡献,但却缺乏了对新一代编剧的培养。因此,在新时期,戏曲编剧人数不断缩减,虽然存在一些有识之士预见到了戏曲“剧本荒”的问题,并且不断呼吁人们重视戏曲“剧本荒”的问题,但文化市场、戏曲经济的困境迫使编剧边缘化。由于戏曲编剧人数的锐减,导致创作剧作产量的减少,进而导致精品剧本的缺乏,全国各地的戏曲院团虽拥有较高表演水平的表演人员,但却缺少新的戏曲剧本。
2. 戏曲生存状态不佳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习惯的改变,戏曲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改变,因此,戏曲的生存状态也出现变动。在建国后,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在观赏戏曲时,人们更倾向于从思想、情节以及人物等各个方面对戏曲进行评价与分析。其中,戏曲所表达的思想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若过于追求戏曲的观赏性,那么将会使戏曲作品的思想缺乏深度与广度。在戏曲的发展进程中,1976 年之后,戏曲得到初步的恢复,并明确了戏曲的艺术标准。但在历史遗留的错误导向的影响下,盲目推崇现代戏、给予戏曲教育功能较大期望等不正确的观念对戏曲剧本的创作以及发展带来不利的干扰。近年来,为谋求出路,大部分戏曲院团转型成企业,但为获得政府的经济扶持,必须在创作过程中主动迎合政府需求,导致大部分创新剧作与普通大众喜好存在出入。
3. 青年观众与戏曲之间的隔阂
在戏曲危机凸显之际,戏曲界便将缓解戏曲危机的侧重点放在青年观众身上。他们认为,用戏曲剧场留住青年观众是缓解戏曲危机的重要方案。但青少年群众的成长过程中,较少接触戏曲,缺乏戏曲接受的背景,导致青年人不适应戏曲的慢节奏,甚至看不到戏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许多戏曲改革者便降低戏曲的欣赏门槛,淡化戏曲程式,甚至将话剧、影视以及流行歌舞等现代艺术元素添加入戏曲演绎当中,期望用这种手段吸引青年人群的关注,拉近戏曲与青年人之间的距离。然而,这也导致戏曲中的高难度身段、打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演员的表演美感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黄梅戏、
越戏等地方剧种,表演过程中生活气息过重,而表情常常狰狞而夸张,毫无美感可言。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剧本本身的质量与最后戏曲表演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
4. 传统剧本资源枯竭
在50年代戏曲的繁盛时期,在艺术上占据剧坛主导地位的是传统剧目。各个剧种都经历了多年的历史沉淀,为戏曲编剧的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在 80 年代末期,各个剧种已经完成了对良好基础的传统剧本的改编工作,而民间艺人、文人的相关素材资源也逐渐枯竭,甚至小说名著、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也纷纷被改编成剧本,戏曲编剧的工作面临巨大的困境。与此同时,社会的进展带来了丰富的艺术、娱乐形式,人们的选择更多,戏曲在竞争中缺乏优势。因此,优秀的戏曲剧本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二、 缓解戏曲 “ 剧本荒 ” 的对策研究
各省市均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以缓解戏曲“剧本荒”的现状,主要措施可概括如下:斥重金向院团外的知名编剧购买剧本;提升编剧创作水平。但在实际当中,两种方法均受现实限制,尤其是经济条件的制约导致人们难以从根本上缓解戏曲“编剧荒”与“剧本荒”。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经验,探寻缓解戏曲“剧本荒”的对策。
1. 降低对体制内职业编剧的依赖性
现如今,在行业外缺少严肃、认真的戏曲编剧参与者,因为编剧是高度职业化与体制化的群体。这一情况对戏曲剧本的创作十分不利。在 1976 年之后,各省、市、县均存在专职的剧目创作人员,因此,戏曲剧本的创作绝大多数被官方文化部门承包,戏曲院团中编剧缺失。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剧作者一直以官方的身份出现,虽然戏曲院团转型为企业,但编剧多属于国家事业单位编制内的成员。在他们选题与创作时,需要配合政府的规划,难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戏曲的宣传教育作用不容忽视,但过分强调教育意义难以提高戏曲的艺术高度,使人物变成“三突出”“高大全”的标准。职业化、体制化的剧作家在选题与创作时缺乏自主的选题与立意,同时也缺乏生活的主动与热情,以至于一些用其他宣传方式便可收获较好反馈的政策与观念占用了戏曲这一宝贵的资源。定向戏曲可适当出现,但绝不能完全充斥在所有的戏曲剧本之中。
2. 调动高校文学的力量
高校文学,尤其是戏文系的师生具备相应的文学基础,可为戏曲的剧本创作开拓思维与来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借助高校文学的力量缓解戏曲的“剧本荒”。在各大高校,文学类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这些优势均难以在短期的培训、研讨会议中获得。此外,大学文学类教师的人文素养较高且全面,其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因此,他们能够在创作过程中既能够与国家文化政策保持一致,又不会完全迎合地方政府的指令,避免戏曲剧本的社会效益的概念化。就目前的情况看来,通过戏剧进行教育宣传工作的效果普遍不佳,远不如通过影视与网络的宣传效果;但与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相比,戏剧与政府的关系更为接近。通过号召高校文学队伍投入到戏曲的编剧工作当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为戏曲民间资源进行适当补充,缓解戏曲“剧本荒”的困境。此外,若组织高校文学力量参与到戏曲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规范,让剧本创作与舞台的投排之间存在一定的选择空间与创作空间。
小结
新时期的戏曲剧本创作与传统的戏曲剧本的创作的内容与形式难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新时期创作的戏曲剧本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并在当代戏曲史、文学史中拥有一定的地位。面对新时期的戏曲“剧本荒”的局面,需要剧作家摒弃浮躁情绪,静下心进行创作。另一方面,戏曲的编剧应当避免过度依赖政府,可调动高校文学的力量,为戏曲剧本的创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
[1] 朱恒夫.论新时期的戏曲剧本创作[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41-48.
[2] 白勇华.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民间与国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3] 刘民娟,刘民超.新时期动画剧本创作的民族化[J].大众文艺,2015(23):180.
[4] 丁芳.新时期戏曲“剧本荒”及对策研究[J].四川戏剧,2015(10):66-69.
[5] 戎骞.新时期新编历史剧理论与创作研究(1978-2010)[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陈辉剑(1979.8—),男,广东梅州人,大专,三级编剧,中央电大行政管理,研究方向:戏曲编剧。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第07期《流行色》杂志2018
- 下一篇:第03期2019年《流行色》总第392期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