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画的构图特色
王馨野(大连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摘 要:中国的绘画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画流派之多,颜色亮丽。作者大多都是寥寥数笔,用以勾勒远山近石。虽是率性而为,但通过画面,可以直面作者的内心。中国画在构图上也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如点、线、面的融合,抽象、具象的结合,水墨、丹青的调和。中国画构图与欧美绘画构图有很大不同。其笔触细腻,而不失粗犷;颜色简单,而不失内涵。无论是从笔触还是内容安排都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这和画家们精密的构图息息相关。本文将主要探究中国画的构图特色。
关键词:中国画;构图特色;探究
引言
构图是在一定空间上进行的,通过作者的笔法反映在纸面上。中国画有它独有的空间、构图方式,不同于西方那般强烈,它给人一种柔和的、震撼的美。国画中的人物既是在画上的,也是走出来的;既是真实的,也是虚构的;既是平面的,也是深厚的。研究国画的构图特点,有利于我们将国画和现代作品有机融合到一起,使我国的传统作品发扬光大。
一、构图中点线面的完美融合
一个小小的点是平面中最小的一个元素,也是我们所说的一维空间。点是构成中国国画的基本元素。点也有很多种分类,比如圆点、方点、大面积的叠加点、黑白点、彩色点。点元素在不同的位置会起着不同的作用。绘画者往往在一个画面的中心放一个点,吸引观画者的注意力,而多个点组成的图像可以达到很好地平衡和聚散整个作品的效果。不同点的大小、位置、明暗、虚实能够很好地衬托出作品的主体,尤其是不同点的颜色、大小的叠加能够抓住观画者的注意力,甚至使其能体悟到作者想表达的精神世界。比如冯霖章老师的《蒲包花》,在这幅作品中,作者就是用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的点,来描绘花的各种形态。虽然是二维的平面,但观画者却感受到三维的律动,虚实交错,动静结合。重点的是,无序中能感觉到花的有序,营造一种强烈的画面视觉。一个方向的叠加的点,充分突出了画的层次和变化。在纷繁无序的点中,表现了构图的有序与和谐。
线则是国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点的无序和繁多,线是有条理的、有方向的。线作为绘画的基础语言和基本的艺术形式之一,相对于点,多的是长度、厚度和曲率。因此,线又有了长短、粗细、曲直之分。作者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线,表达自己的不同的感受。而观画者也可以通过观赏不同的线,来直面自己的内心感受。有的柔和圆润,有的强硬笔直,有的庄重严肃。粗线一般代表明确强硬,给人一种正直的感觉;而细线大多代表秀气文雅;曲线大多给人生动柔和的感觉。线在国画构图中是一种基础表达形式。许多国画都是由线直接构成的。比如说石室先生的《墨竹图》,画面采用倒垂竹枝,由竹叶和竹竿组成,其线条流畅自然,颜色浓淡相宜,笔触严谨中又不失豪爽。透过石室先生的笔触,不仅仅能体现出画的构图特点,更能通过构图,体现出我国文人墨客通过绘画想要表达的竹性本直的内涵。
面则是点和线的集合。不同点的交错,不同线的汇集构成面的轮廓虚实。不同元素交错结合共同构成了一幅作品的灵魂。面的叠加变化大,层次感丰富,让观画者有无限的想象空间。画面是情和理的统一,是点和线的结合。本是离散的点和线正是因为有面的融合,才显得有生命,跳跃了起来。点线面的关系就是互相衬托。比如我国著名的画作《清明上河图》,把在桥上的行人、卖东西的小贩当成单点,把两旁的路和桥当成线,因为有了这些点和线的交错,才成就了张泽端《清明上河图》。也正是因为《清明上河图》这个大背景面,突出了人物的灵动、汴京的繁华。透过二维的平面,观者感受到三维的真实自然,有如临其境之感。这篇作品就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画在点线面融合构图下的特点。
二、构图方式多种多样
“之”字形式,国画中常见的一种构图,常被用于花鸟画。“之”字形可以贯穿整个画面,使画面丰富,富有层次感,而不显得空旷。在保证灵动优美的同时,又不失画面的统一平衡。其中孙其峰先生的《名春图》和董寿平先生的《梅花图》就是代表作,采用“之”字形的构架,构画了一幅梅花竞相开放的图景,体现了其于艰苦中环境不屈不挠、竞争向上的精神。“之”字形的结构也暗示了在曲折中成长。这正是我国国画构图的内涵,利用不同的构图来传递文人墨客的真实想法。
三角形模式也是在构图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模式。在数学中,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将三角形的构图方式运用到绘画作品当中,是会给人一种稳重大气的感觉,使整个画面显得严肃庄重。比如朱耷《菊石图》,三角形的构图会使整个画面显得大气稳重。菊花长势好,富有生机,屹立在石缝间,让观赏者能透过画面的构图,感受到菊花的演绎超脱。还有郑板桥先生的《兰竹图》,也是利用三角形的构图结构。竹子向下弯曲生长后又向上耸立。整个画面升级有层次,留白恰到好处,三角形的构图使整个画面和谐丰满而又不失层次感。
几何形构图就是将不同的画面构型糅合在一起,将数学的美感融合到国画的创作中。让观画者在欣赏国画柔美优雅的同时,又能感受几分几何图形的干练与简洁。比如说齐白石先生的《煮茶图》,这也是齐白石先生的代表作品。它利用人物、松树和远山交相辉映,以山下的石头为焦点,向外发散出不同的几何图形。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硬朗的画面,透出一股晚年的闲适与安宁。
以上画面都是由线构成的。而段迭式和层迭式都是由面不同方式的组合来呈现画面的,常用于描绘大场面和山水画,利用不同画面的交相辉映,使得本是平面画的图形变得立体灵动。比如说白雪石先生的《江边渔家》和李可染先生的《山顶种田》,都是运用了这种大场面的构图手法,表现了画面不同的层次感,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可谓是浑然天成。
二、国画颜色的独特构图及未来发展
中国绘画中对于色彩的构图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了,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提出了五行色的观点。但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作品中,大多是用黑白两种颜色,黑白之间彼此相互衬托,在画中有大量留白。留白并不是指画面的空白,而是代指白云湖水。用留白来衬托主体的远山、人物等。这种黑白交错的构图也是世界文化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色彩的表现方法上,主要有渲染法、平涂法和墨染法。渲染法主要是利用纸张的吸水性,让墨水在纸张上面均匀地散开,形成由深到浅的传递。而在墨染法中,单纯用墨色的深浅来表现画面的层次。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切记减少水分的浸入,画面才能丰富饱满、有层次感,人物才能生机勃勃、有神韵。比如说唐代著名画家顾洪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此画浓墨重彩,生动地描绘出了唐代仕女的浓艳华丽,而韩熙载却身穿白衣,坐在中间,首次开创了以浓色衬淡色的先河,可谓使色彩的调和抵达极致。透过画面的极致构图,让观画者看到的是主人翁的不慕名利、闲情雅致。
中国画颜色大多数是淡雅,很少能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作为艺术工作者更应该积极创新。在传统的中国绘画中,加入西方的色彩元素,使中国画颜色更加丰富饱满。把握传统中国画文化的大体方向,吸收西方绘画的精华,切记保持那颗对艺术的纯真之心,不要为了利益,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
总结
时代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中国画也需要结合现代科技不断向前发展。中国画要在原有的构图特点上,创新改变,适应新时代人们对于绘画作品的审美取向。艺术家们要在艺术的道路上敢于打破陈规,发现创造适应国画的新的构图模式。只有真正掌握国画的构图特点,不断继承发展,吸收好的构图方式,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奔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高玉.山东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构图特点在中国画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 美与时代(中),2016(2):117-118.
[2] 刘培军.中国人物画的构图变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
作者简介:王馨野(1988.2—),女,吉林人,硕士,民建会员,大连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